通博娛樂嘉和生物擬香港上市至今無藥品上市研發能力存疑

有這樣一家藥廠,CEO海外研發身世,曾是沃森生物大戰略之一,研發人員占比過份八成,但至今無任何一款藥物上市。這家公司即是嘉和生物。

  近期,嘉和生物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預測募集資本248億港元。成立13年,盡管公司光環眾多,但研發本事令人存疑。

  不止如此,公司募投將引進的美國藥物,海外開闢遲緩,內地同款藥物進入白熱化競爭,但嘉和生物還沒有規模化的營銷隊伍。

  公司的困局,第一步,要實現藥物商務化,第二步是業績扭虧為盈。但是,至少在本年,連第一步都很難邁出。

  募投項通博體育目出路未卜

  依據招股書,嘉和生物方案籌資248億港元,此中372億港元用于GB491藥物的方案臨床實驗、注冊存案籌備。

  該藥物由公司從美國醫藥上市企業——G1 Therapeutics(以下簡稱G1)引進。依據協議,公司需向G1付款600萬美元的前期現金支付、4000萬美元的開闢和里程碑支付,以換取該藥物在亞太區(除日本外)的開闢、商務權力。

  GB491是一種CDK46(細胞周期蛋白依靠性激酶4和6)壓制劑,重要用于延伸乳腺癌患者的存活期。環球目前有三款相似藥物上市,差別為輝瑞Ibrance、諾華Kisqali、禮來Verzenio。據三家企業財報,CDK46藥物上年創建的販售額,過份60億美元。

  在內地,輝瑞CDK46藥物于2018年批準上市,市場名為愛博新。剔除仿制藥,目前有10款同類產物邁入臨床階段,里面不乏有諾華、禮來、恒瑞、復星、正大晴朗等大廠。

  這場爭分奪秒的比拼里,恒瑞醫藥一馬當先,已進入3期臨床。嘉和生物斥重金買來的GB491,不論進度或通博直播性價比都不占優勢,縱然上市恐怕也將面對出路未卜的情勢。

  2017年,公司的配合方G1于美國上市,企業融資115億美元焦點開闢CDK46藥物。面臨三強爭霸的情勢,G1其時頗有信心地以為,個人的產物有望成為同類最優。

  然而,嘉和生物招股書披露,G1的GB491至今仍在美國進行2a期臨床實驗。根據本地法紀,臨床實驗需途經1期、2a、2b等流程通過,產物才有望獲批上市。

  《藥劫》上的一篇技術學術解析里,仔通博不出金細比對了G1產物與其通博娛樂城評價他藥廠的分別,以為G1雖耐藥性更好,但與輝瑞的上市產物在療效上并無太大區別。

  換言之,公司買來了一個出路尚未明朗的藥物。配合方開闢三年仍未勝利,嘉和生物就預備與內地外一眾領先藥廠,在同一競爭賽道一爭上下。

  對此,《投資者網》就GB491的市場競爭力疑問,向公司求證,截至7月8日,公司未予置評。

  0藥物商務化

  成立于2007年的嘉和生物,至今仍維持研發藥物0上市的記載。

  招股書顯示,公司正在亞洲推動18項臨床實驗,但沒有任何藥物商務化;預測前程12至18個月,會向國藥監局提交三項新藥的上市申請。

  沒有藥物商務化,就沒有不亂的財源,財源不不亂,藥物研發就會受資本掣肘。

  依據招股書,公司2018至2019年的收入差別為6882萬元、13039萬元,經營吃虧283億元、523億元。在沒有任何藥物上市的場合下,嘉和生物的收益,重要來自向客戶提供研討、制造辦事。

  方案商務化的三款新藥,差別為GB221、GB226、GB242,共同面向乳腺癌調治。此中最有但願率先實現商務化的GB221,進度在三期臨床階段,并存案上市申請。

  GB221,別名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同款藥物有赫賽汀(在華上市)、帕妥珠單抗、曲妥珠單抗,全體由羅氏制藥開闢。內地市場,復宏漢霖、三生國健已先后提交上市申請,另外華蘭基因、正大晴朗、浙江海正等藥廠,與公司處于雷同階段。

  若想打響頭炮,不論是哪個角度,嘉和生物的贏面都不大。

  2020年國家新醫保目次顯示,赫賽汀價錢從7600元降至5500元,計上醫保報銷比例,留給內地藥廠打價錢戰的空間極度小。羅氏制藥深耕該領域長年,對中資價錢殺的策略早已輕車熟路,因此獨霸內地市場的這些年,不停培養患者觀念門檻,也自動預備貶價,預演了仿制藥如潮上市后的戰局。

  更況且,從復宏漢霖、三生國健等兩家的申請進度看,已通博娛樂城現金板往一年有余,但至今未予以批準。以此推算,公司GB221通過三期臨床實驗,再正式申請上市,整個歷程至少得用盡一年半載。

  開張難,難開張。第一步,嘉和生物要實現藥物商務化;第二步,業績能扭虧為盈。至少在本年,第一步恐怕都很難邁出。

  吞金獸三易其主

  燒錢十余載,至今無藥物商務化,嘉和生物也三易其主,磕磕絆絆。

  2007年,公司由外資惠生集團出資100萬美元成立,并請來美國Amgen工藝開闢科學總監周新華,回國出任CEO。創辦伊始,嘉和生物就閃光逼人。

  2013年起,沃森生物開端入局,通過收購、增資等方式,終極拿到公司的控股權。彼時沃森生物也是一家明星藥廠,企業提出浩大的大生物戰略,豪擲12億元布局三條產物線,即預防性疫苗、單抗產物、血液制品,嘉和生物屬單抗產物條線。

  然而,公司無底洞的燒錢,終令沃森生物望而卻步。

  2018年,沃森生物將持有的公司部門股份轉手,高瓴資金成為第一大股東。企業董事長李云春承受采訪時委婉地表明,公司單抗產物需競賽投入,以現有物質很難支撐三線征戰。沃森生物夢斷大生物戰略,導致嘉和生物再次變換門庭。

  從外資到內地藥廠,再到投資機構,公司三次易主,閃光漸漸褪去。嘉和生物如吞金獸,后繼者接盤,雖見前任燒錢無產出,但礙于現實,也只能繼續跟進投入。解套方式,除了藥物商務化,還有推高估值實現上市。

  就在遞交IPO申請前不久,公司高調公佈辦妥B輪融資。大股東高瓴資金繼續領投,淡馬錫、華潤正大性命科學基金、海通開元國際等明星PE,出場入局。

  然而,明星投資機構的扎堆也不可掩飾公司一系列本事的欠缺。研發端零封藥物上市,營銷端也至今未創設起規模化隊伍。

  招股書披露,截至5月底,公司315人從事研討,占總人數387人的814;由於預期藥物上市,內部正在組建隊伍,拓展規模高達150至300人,以包含重要都會一線醫療機構。但是,從51job、獵聘等各大徵求網站看,公司仍在開釋研發崗位,營銷崗位暫未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