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陜西,你會想到什麼?假如只是黃土高坡信天游、涼皮肉夾饃、佟掌柜額滴神,那必要好好了解一下她了:一半黃土一半江南,一半古樸一半極新,一半高昂一半柔情↓↓
內容轉載自 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陜西廣播視臺新西安亂彈
《我很中國我很陜西》
陜西作家高建群
青年的時候到過許多場所,當時候覺得世界很大,外邊的東西很好。當時候眼睛應接不暇地去體會新事物,真想一口氣把這個世界吞了。
到了五十歲以后,萬丈雄心消退百家樂 大小 算牌以后,龜縮在西安的一處高樓里賦閑。
清晨起來照鏡子,發明自己日益中國化、日益陜歐化、日益成為老家祖墳里那種農夫式人物。
標志之一是我喜愛聽秦腔了。小時候聽農村人唱過,當時候僅覺得有幾分慷慨而已。目前聽了,則視為天籟之聲,視為一切發聲藝術中之登峰造極之作。
秦腔的豪邁悲涼、豪情激越是其它歌唱藝術所無法類比的。
一腔《下河東》,英勇荒蠻之氣溢于言表。我喜愛是真喜愛。
△視頻:秦腔《下河東》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
標志之二是喜愛吃辣子,吃韭菜,吃面條。我對妻子說了,你去買菜,要買秦椒,啥叫秦椒,便是那種又細又長,紅得發紫,通常串成一個長串兒的辣椒。
△視劇《白鹿原》張嘉譯飾演的白嘉軒油潑面咥滴美
中國的農事文化,始于武功,始于彬縣,始于岐山,這場所的辣椒是百家玩法最早的。吃它你會越吃越有文化。辣椒如此,韭菜亦如此。秦韭秦韭,越割越有,這是我從一位南邊作家的書中知道的話,從此才知道我們的秦韭如此馳名。
至于面條,我在遍嘗了天下鮮味之后,發明最好的吃食,本來是我年邁的老母親做的一碗湯面條。我時常有飯局應酬,每逢出門前,往往讓母親做一碗面條,我先吃了再上路。
這衣服的事我還想談一談。前些天,我讓老家人,將母親當年親手紡線、親手織布、親手染色的一卷老布捎來,我準備用它來做一件青布長衫。
我想這衫子穿在身上,既是對母親的敬意和謝意,也是我對中國古文化的一種景仰。
你從哪里來?我從土里來!
你到哪里去?我回土里去!
中國人變得很中國,陜西人變得很陜西,我為自己而驕傲。實在,這個驕傲說不上,由於我僅僅只是回到了自己而已。而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