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片子再放大一點……
2月17日晚,一場遠程視頻交互式會診在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與湖北襄陽職業專業學院附屬醫院進行。
患者因發燒、干咳癥狀而收治入院,多次核酸查抄均為陰性,現在仍咳嗽,復查CT無明顯好轉……遠在襄陽的寧夏支持湖北醫療隊隊員楊曉軍,隔著一方子大屏,介紹患者場合。
固然患者核酸檢測為陰性,但從整個記憶學表現來看,應是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病例……屏幕另一端,寧夏新冠肺炎診療專家組組長周瑋帶著呼吸、記憶科的專家,盯著屏幕上播放的患者胸片,展開會診,給出了明確的診療意見和治療方案。
這是寧夏援鄂醫療隊的首次遠程會診實踐。很快,這樣的互聯網診療方式,在醫療隊擔當的患者救治中得到有效應用。
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互聯網診療在這個春天跑出了加快度。
疫情時期,從《關于加強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告訴》到《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告訴》,國家衛健委多次發文,要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聯網+醫療的優勢作用,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
3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表會上,國家衛健委安排司司長毛群安介紹,疫情時期國家衛健委的委屬委管醫院互聯網診療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臺診療咨詢量同期增長了20多倍,處方量增長了近10倍。
看病就醫,互聯網診療疏解了哪些痛點?讓互聯網+更好助力尋醫問藥,還有哪些堵點需要打通?2024年7月,國家衛健委批復寧夏回族自治區建設全國第一個互聯網+醫療康健示范區,近日在寧夏實地探訪。
就醫選擇在豐富
比起去醫院的周折,線上問診既便利又救急,投入小協助大
該不該去醫院?銀川市永寧縣三沙源社區住民趙小姐一家一度十分糾結。
正月初二,適逢疫情時期,趙小姐的父親開始咳嗽,后來越咳越厲害。這讓趙小姐一家人揪緊了心,春節前,父親會餐多,接觸的人員也多,會不會被感染了?可全家人拿不定主意,這個節骨眼兒,去醫院,可能交叉感染;不去,又可能累及家人。
趙小姐沒用過線上問診,聽到同學推薦,立馬掃描二維碼,通過端登錄一家線上問診平臺。
屏幕百家樂 討論區那端,醫生詳細查問:有無發燒、體痛,咽喉是否干澀……依據癥狀,逐一去除新冠肺炎的可能,并給出居家觀測的發起,有場合還可隨時聯系。
很快,父親咳嗽的癥狀明顯見輕,本來是虛驚一場。
3月13日晚,趙小姐腹部疼痛,后來腰部也疼起來。上次還是端登錄,這次她已在手機上安裝了微醫互聯網在線診療平臺的。遠在天津的王悅麗醫生接納咨詢,問清病情后,讓她先喝些熱飲,不見緩解的話再去醫院查抄。
持續兩次體驗讓趙小姐熟悉到線上也能看病。學金融的她還從成本的角度解析:比起去醫院的周折,線上問診既便利又救急,投入小協助大。縱然未來難免費,我也會考慮用。
有過兩次線上問診履歷,趙小姐把微醫設為常用軟件,成為在線問診的鐵粉。像趙小姐一樣,形成在線問診習慣的人數在增多。截至4月16日22時,微醫寧夏互聯網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義診通道拜訪量超1.3億人次,5.4萬余名醫生在線接診,累計提供醫療咨詢服務175萬人次。而據整個微醫平臺統計,截至現在線上簽約醫生總量已達40多萬,實名注冊用戶數2.12億。
不止微醫,疫情時期,丁香園、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等多家互聯網診療平臺相繼組建應急項目組,抗擊新冠肺炎義診通道告急上線。國家衛健委2月6日則印發《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告訴》,明確提出各級衛生康健行政部分要充分發揮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讓人民群眾獲得及時的康健評估和技術傳授,精準傳授患者有序就診。
傳統醫院在發力
線上問診,僅僅是起始,預約查抄并開方,對患者進行全程控制,現在試探剛剛開始
正月初二,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復工,只保存急診、發燒門診。僅隔一天,正月初四,第一批6個科室30多位醫生上線,此后其他36個科室、6位醫生陸續轉至線上開展義診——有此速度,得益于線上診療的預備工作早已就緒。
2024年7月,寧夏獲批建立全國首個互聯網+醫療康健示范區,自治區衛健委主導建設的線上平臺,就依托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在構建。此前,全院醫生會合上線已醞釀半年有余,不承想,疫情的出現讓平臺快速投入運營。
見到醫院內排泄科主任醫師雷晨時,他正通過手機對患者在線義診。與雷晨溝通的李先生,患糖尿病長年,最近用藥功效不夢想,前后20多天,雷晨先后5次幫他調藥,跟蹤血糖變化,現在病情已趨于不亂。
疫情時期,要是讓患者來往跑醫院,但是件苦差事。雷晨介紹,醫院義診平臺開通時,一般感冒患者咨詢最多,一周多以后,慢性病患者的請求援助漸漸增多,在線義診發揮了較傑作用。
當然,實體醫院開展線上診療,需要兼顧、考慮的因素不少。依據2024年7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控制局下發的《互聯網診療控制設法》,對醫療機構在線診療的范圍限定為部門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并明確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
正規醫院內部,診斷、用藥、化驗等環節都有嚴格規矩,各個部分在監視著行醫行為。但線上診療,一些環節現在還不能實現無縫監管,所以必須的限制性制定一定要有,必要守住患者安全的底線。雷晨通知,一般線上診療會比線下偏謹嚴,由於畢竟不能面臨面,掌握的診療相對較少。除了感冒、腹瀉等輕癥和慢性病、常見病外,醫生不會輕易下結論開方子,但縱然難以線上判定百家樂文章的,也以技術發起傳授患者線下求醫有的放矢,有效緩解醫院診治壓力。
疫情時期,固然不少醫院開通線上問診通道,但尚處在起步階段。作為一家為大中型醫院及醫療機構提供互聯網化辦理方案的公司,卓健科技發表的數據顯示,與之合作的350家醫院中,現在接入簡樸線上問診的僅占約10%,能預約查抄并開方的尚不足2%,能對患者進行全程控制的少之又少。
線上問診,僅僅是起始,預約查抄并開方,對患者進行全程控制,現在試探剛剛開始。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副院長杜勇說,傳統醫院和第三方問診平臺負擔的責任有不同,要觸及的深層疑問各差異,但線上診療的蓬勃之勢,給傳統醫院帶來緊迫感,推動在線問診,我們正以天為單位倒排著工期。行業在加快跑,我們也要加速腳步。
資本部署在優化
真是沒想到,在家門口能看上北京的大專家
17年前,許旺就沖在抗擊非典疫情第一線。從醫已經35年,作為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這次他又成為銀川市新冠肺炎診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17年前,發明疑似病例,專家需要趕快會合會診。許旺回憶,當時趕上突發狀況,不論夜里幾點都會被接上汽車趕去醫院,要接觸病人,要看片子。
17年后,當年的面臨面會診不再是必選項。疫情發作后,由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牽頭,銀川市衛健委建成銀川市新冠肺炎遠程會診中央,定時開展遠程會診、救治傳授等工作。
記憶、病歷、檢修指標都顯示在大屏幕上,身在各處的專家在線商量。17年前,去一家醫院要花半天時間,目前通過大屏幕會診,方便多了。許旺介紹,疫情時期,銀川市新冠肺炎遠程會診中央累計對472名患者進行會診,不僅效率高,而且減低了人員聚集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
如今,這種遠程診斷在寧夏已常態化運行,實現國家、自治區、市、縣、鄉五級診療系統全蓋住。自獲批建設互聯網+醫療康健示范區以來,寧夏已為下層醫療機構提供遠程診斷服務125萬余次。
談起先行先試互聯網+醫療康健,寧夏回族自治區衛健委安排發展與化處處長張偉感慨頗深:寧夏優質醫療資本少,而互聯網診療可以打破壁壘,聯通全國優質專家資本,實現醫療資本流動、優化部署。
寧夏鹽池縣巨浪坑鎮紅井子村村民李彥,幾年前耳廓長了皰疹沒當回事,依舊下地干活,病情逐步加劇,出現面癱、激烈頭暈等癥狀,后來連路都走不穩,生活不能自理。
跑大城市求醫,作為村里的建檔立卡貧乏戶,李彥一家經濟壓力不小。了解場合后,鹽池縣人民醫院幫他遠程連線了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
李彥不明了許多醫學術語,無法和專家順暢切磋,鹽池縣人民醫院醫生梁玉葉協助李彥介紹病情。屏幕那端,專家察看備好的腦核磁記憶等,還請李彥做了幾個特定動作,最后確診為亨特氏綜合征,并規定了治療方案。
真是沒想到,在家門口能看上北京的大專家!如今,李彥病癒不錯,還兼任護林員公益性崗位,收入不亂,順利脫貧。梁玉葉也有收獲,從醫30年,還沒遭遇過這種病例。聽了大專家的診斷,長知識!
在寧夏,互聯網診療患者—醫生的二者互動,正轉變為患者—醫生—專家的三方互聯:在偏僻縣城,看病有疑難,患者和當地醫生可請求援助當地三甲醫院,遭遇三甲醫院拿不準的疑難雜癥,還可在線請求援助全國其他醫院的著名專家。在張偉看來,這樣的實踐一舉多得:把病人直接問專家的難題,變為醫生百家樂破解秘法與醫生之間的對話,病人不跑路,線下有輔導,線上有服務;縣鄉醫院的醫生,也打開了一條業務提拔的通道,豐富了對疑難雜癥診治的經驗積累。
借助互聯網診療,當地醫院發展也在逐漸進階。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科主任袁方介紹,2024年,銀川市在該醫院成立了互聯網應用研究中央,并成立了醫療大數據中央及產業園,通過引入59家在醫療領域各有側重的互聯網醫療康健企業及大康健企業,打造開放的互聯網診療生態圈。
比如引入好大夫在線醫療平臺做全科互聯網診療,聯盟唯醫骨科醫療平臺開展專科診療,會同翼展醫學記憶診斷中央開展遠程記憶診斷等。袁方說,通過與其他互聯網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實現當地醫院與全國醫療資本的有效對接,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讓資本流動,對外打破壁壘,對內也在打通隔閡,推進互聯互通。病歷可否共享,檢測可否互通,醫保可否避免貼一大摞憑條、復印一大本病歷?我們也在試探借助互聯網診療,用‘一張網’打通‘孤島’,讓患者少跑腿、看病更便捷。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相關擔當人表示。
應用場景在擴大
線下有幾多痛點,線上就有幾多時機
與往年一樣,在北京工作的尹小姐本年回寧夏同心縣農村老家過年。她本就患有抑郁癥,因疫情陰礙返京時間耽擱,藥又帶得不夠,加之發燒低燒,心理壓力驟增,那幾天整宿整宿地失眠。
這時,尹小姐想到了互聯網診療。一位精神科醫生接到她的請求援助。開始,醫生與她互留語音,后來感到她場合不好,醫生直百家樂必勝法接撥來語音話。
那一端,有一位醫生在關懷你,讓人感到很暖和。盡管不能完全緩解焦急,但那次通話對她是莫大的慰藉。尹小姐還把軟件推薦給了患有糖尿病的姑姑,越偏僻,越需要這張網!
疫情時期,多家互聯網在線診療平臺都注意到這樣一個趨勢:心理類、情緒類的咨詢快速增長。來自銀川市衛健委聯盟27家機構組成的互聯網醫院聯合的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此類咨詢合計146萬人次。此中一家名為好心情的互聯網醫院表現突出。
好心情團隊創業者以為,精神科沒有手術、不依賴物理查抄、患者隱私需求強,尤其合適在線診療深度服務。
尹小姐也有失望:藥物配送等疑問在互聯網診療中并未完全打通。對此,疫情時期,多地出臺試驗性政策舉措,把互聯網診療納入醫保,支援線上開藥,線下直接配送。2月28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發表《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傳授意見》,明確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在線開具子處方,線下采取多種方式敏捷配藥,參保人可享受醫保支付待遇。
銀川市也在試探。上年10月,《銀川市醫療保險門診大病互聯網醫院控制服務設法》開始施行,銀川創建門診大病線上醫療費用支付制度,先行從高血壓、糖尿病試行。
銀川市豐登鎮豐閱社區屬于安頓小區,老年人偏多,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劉芳作為簽約家庭醫生,特別掛心社區老年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疫情時期不亂供藥疑問。
來解圍的,是一家名為南風醫生的互聯網公司。線下有幾多痛點,線上就有幾多時機。該公司選擇錯位發展,緊盯慢性病前端,做監測服務,也關注診療后端,做醫保取藥,上門配送。
慢性病患者多是老年人,有人不會採用智能手機。該公司組建康健控制師團隊,輔導老人採用線上服務,開展糖尿病、高血壓指標監測,通過社區醫生送藥上門。疫情時期,南風醫生在銀川服務的1.6萬人中,監測發明了1081位高血壓、糖尿病人的指標數據反常,并及時干預,本年2月送藥金額比疫情前月均程度提拔了216%。
在寧夏,互聯網診療正向縱深推進。
許旺呈現了他們正在推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項目。慢阻肺患者需要個體化的長期紀律用藥,以及長期跟蹤調理。過去,跟蹤調理實現難題。但目前,智能化的藥瓶、藥劑瓶把病人每日的用藥量傳回醫院,我們遙控監測,對患者用藥實行遠程控制。許旺辯白道,用藥后的血氧、心率、體溫等數據,通過一枚輕盈的智能指環即時監測,從而實現全面的康健控制。
在產科,雷同的診療應用也在疫情時期發揮作用。
1月25日深夜,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的王小姐接到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告急話,要求她當即前來就診。
王小百家樂現金版推薦姐已經妊娠39周,懷的是雙胞胎,還是橫位。這種狀況危險系數高,最好常常到醫院產檢,但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是當地發燒收治定點醫院,產科主任蘇迎秋對于讓不讓孕產婦頻繁來院陷入兩難。
一款小巧的胎心監測設施派上了用場,它可以讓醫院隨時遠程跟蹤胎兒狀況。那天,醫院通過數據判定臍帶可能脫出,大約率會造成血流碰壁,胎兒缺氧。那個告急話,幫王小姐搶到了時間,次日凌晨3點50分,她順利進行了剖腹產。
機制建設在加強
互聯網醫院乘勢生長,傳統醫院加快調適,新的醫療生態、區域康健系統正在構建
互聯網+醫療康健服務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但客觀上互聯網+醫療康健仍然是新惹事物。
最近媒體也有,社會各方面也有一些反應,但願我們能夠把疫情時期的‘互聯網+’服務和制度進一步結算完善,把它固定下來。3月20日,國家衛健委安排司司長毛群安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表會上表示,我們將會同有關部分進一步研究,把這些好的做法、好的政策固化下來,推動‘互聯網+醫療康健’服務向縱深發展。
事實上,政策破題在連續不斷推進。比年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康健發展的意見》《互聯網醫院控制設法》《互聯網診療控制設法》等出臺,提出了促進互聯網與醫療康健深度混合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確了互聯網診療行為規范等。
上年初,國家衛健委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出臺《寧夏回族自治區互聯網+醫療康健示范區建設安排》,明確提出到2024年頭步形成完善的互聯網+醫療康健機制保障體系、應用服務體系和監管治理機制。
銀川市衛健委主任馬曉飛是互聯網醫療的堅持推動者。一路走來,難題雖多,但方位越來越明確。起初,互聯網醫療是資本的整合優化,然后是生態的構建,終極,將依托一個地區的醫療體系,實現疾病預防、篩查、診療、病癒的全閉環康健控制。
設想正在落地。預測本年年中,以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為主體建設的自治區互聯網總醫院將正式上線,打通在線診療、輔導診斷、處方藥品、醫保支付等診療各環節,實體醫院將同互聯網業態深度混合。
變化也正在發作。以往每到周一,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門診人數都達萬人以上,而設計流量只有3000人。如今,通過互聯網流程再造,分時段預約,門診逐步實現隨到隨診。雷同的互聯網再造,如院內導醫、一體化排號、疾病遠程控制,也在一項項推進。
互聯網醫院乘勢生長,傳統醫院加快調適,新的醫療生態、區域康健系統正在構建。對于互聯網診療的發展,馬曉飛滿懷期望,無數片拼圖,正在組裝未來!
版式設計:蔡華偉
《人民》